汽車借款,中古車,二手車,當舖,汽車借款,當鋪,當舖,融資,質押,二胎,借貸,士林當舖,工商借貸,票貼,汽車估價,誠泰融資,誠泰當舖,繳款,代墊款,代償,當舖,汽車借款,房屋二胎,借貸,房貸,信貸代償,二胎,信用卡代償,貸款,信用貸款,信貸,信貸整合,負債整合,車貸,信用貸款,誠泰當舖,大中當舖,華邦當舖,和信當舖,借錢,二胎,當舖,房屋借款,貼票,當舖,借款,汽車借款,借款,融資,貸款,典當,借貸,徵信,徵信社,當舖,汽車借款,萬事達信用貸款,土地二胎,當舖,當舖,借款,借款,汽車借款,汽車借款,土地二胎
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
大陸網際網路的公民社會萌芽
(一)前言
近年來,中國大陸使用網際網路的人數快速上升,網際網路對於國家與社會關係發展造成的影響,越來越受到關注。2010年一本由Simon Shen 及Shaun Breslin合著、名為「中國線上民族主義及中國雙邊關係發展」的新書指出,隨著網民增多,「線上」公民社會漸漸成形,也逐漸發展出某種監督國家權力行使的機制。 2009年6月,中共當局宣佈從七月開始在中國大陸生產與販售的電腦,都必須強制加裝一種網路過濾軟體系統。中共工業信息科技部發言人表示,強制加裝這種過濾軟體的目的,在封鎖一些不良或色情網站的入侵,俾能創造更環保更健康的中國大陸網路環境。此舉一出,不僅在中國大陸內部有許多網民大加撻伐,美國商務部及貿易代表署更聯合致函大陸工業信息科技部,指責中共當局介入對網路進行過濾的行動,已經引起各方對中共有關管制透明度的基本疑慮。在中國大陸,許多匿名的網友表示,中共的這種行為已構成對人民表達自由及接收訊息權利的嚴重侵犯,網友們表示,將伺機對中共當局的網路干預進行報復攻擊。在如此強大的壓力之下,就在決定實行新制的前一天,中共當局宣佈暫緩實施。顯示這項具有爭議的提案已經造成政府與線上「公民社會」之間的實質互動。
(二)網際網路的公民社會 1994年中國大陸開始開放使用網際網路以來,每年上網人數逐年長,到2008年底,上網人口已達到大約3億9800萬,超過美國,成為世界上最多上網人口的國家。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,不僅使公民之間訊息流通更加快速,也創造出國家、媒體、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與知識分子,以及一般民眾之間新型式的互動模式。雖然Shen 及Breslin的新書探討的是中國大陸網民的線上民族主義表現,或可視為是一種支持政府的現象,但事實上,網上公民社會的出現對於政府權力也構成監督甚至是制衡效果。因此,中共當局一方面也利用網路上的公民互動,但事實上,中共當局也極擔憂這樣新型的國家與社會互動模式將帶來負面效果。 透過網路形成公民社會已經成為無可避免的趨勢,如同Andrew Chadwick在Internet Politics一書中指出的,「問題已不在於是否網際網路會與政治有關,而是到底會是什麼樣的型式及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?」這已經是全球共同的發展趨勢,Web 2.0的出現,網頁已經從靜態發展成多媒體、互動式型式,Andrew Chadwick及Philip Howard列出已開發世界有關網路政治的一些新特徵,對中國大陸而言,類似的發展應該也是存在的。(三)網際網路的功能與侷限 首先,網際網路扮演政治對話平台的功能,像Google 或 Yahoo一類的入口網站,它的價值是建立在它能夠快速連結到不同的網站,提供大量的資料,讓網民們能快速有彈性地取得政治上突發性變動的資訊。因此,許多政治運動都藉由網路動員,例如2007年一月,美國的政治人物John Edwards就利用Youtube宣佈他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消息,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很懂得運用網路宣傳,像Youtube, Facebook, 或是部落格來募款等。在中國大陸,中共也試圖利用網路下達消息或命令,而且因為中共黨國的強力控制,使得在網路上看得到的多半是支持政府的訊息,讓研究者很難區分哪些訊息是國家支持的,哪些是真的發自自願的愛國言論。 另外,和網路政治相關的是所謂集體情報概念,這是指若能收集到某類型群眾的集體訊息,用他們的語言作訴求,得到的效果往往比官方的正式說法要好得多,例如在日本、台灣、香港,以及中國大陸普遍存在的一種所謂的”Kuso”文化,這種說法最早發源於日本,是指用取笑揶揄的方式嘲諷時事,就像在香港,很多網民就常Kuso的方式來諷刺一些親「中」政治人物的言論;另外,網路上另外一種集體情報類型就是像維基百科(Wikipedia)這類從下而上的互動式線上百科資料庫,在中國大陸則是有「百度」,不同政治人物的支持者,常會對不同事件的詮釋不斷提出修正,導致所謂「編輯戰」的出現,此外,也有許多人是利用部落格來抒發個人的想法。 總而言之,Web 2.0的出現使一般人有更多機會參與公共事務,這對中國大陸這類威權國家而言無疑極具意義,因為過去人們若要對政治問題表達意見往往都備受阻撓,如今網路已成為中國大陸從下而上表達意見的重要管道,雖然不少網民會用「愛國」的言語來偽裝,以便躲過官方檢查,這種現象是中國大陸網路文化與西方最大的不同之處。 中國大陸的線上公民文化到底具有什麼特色?學者Guobin Yang用Habermas的「公共領域」概念,來說明中國大陸公民文化的幾個特點:首先,它提供自主、理性的個人有一個可作理性辯論的平台;其次,在這個公共領域中,公眾有自由決定要不要參與辯論;第三,網路和報紙、圖書一樣,可作為溝通的中介。亦即所謂的「數位公民文化」是指在網路上存在無數的線上社群,許多社會網絡及型式鬆散的組織。 Guobin Yang認為,2003年在數位公民文化的發展上尤其重要,根據中國大陸網際網路資訊中心的統計,2003年中國大陸網際網路蓬勃發展,新架設的網站大量成長,西方公民意識,如人權、環保在中國大陸逐漸抬頭,新的公民行動主義,包括維權及農村環保主義等都陸續出現,對於社會各種重大的事件,網民都會在網路上大力表達他們的看法,但網民的立場卻常出現極大差異。(四)結語 中國大陸網民所針對的目標也不盡然都是黨國體制,事實上,網民對於受到國際壓力而激發的愛國民族情緒常常更為激烈。如同學者Yongnian Zhang所論證的,對於像中國大陸這類發展中國家而言,從上建立民族國家似乎是他們唯一的選擇,為了強制建立民族國家,他們必須不計一切地推動民族主義,尤其是隨著實行改革開放、共產主義意識型態逐漸消退之際,更需要民族主義的激勵,而外交空間便是凝聚中國大陸集體認同與民族主義的最佳舞台。 事實上,中共當局對於線上討論表現得算是相當開明,對於許多政府的政策與行動,均允許民眾在網路上公開辯論與討論,但中共當局並不鼓勵網路上公開推銷自由主義思潮,而是刻意要把網路公領域議題,導向探討國家利益及推動民族主義,線上民族主義的復興可說經歷兩個大波段,第一個階段是在1999年中共駐貝爾格勒使館被炸事件之後,第二個波段是在2005年針對日本而來的民族主義運動。「強國論壇」可謂最典型草根性民族主義的線上論壇,它一方面反西方,但相對的也對政府政策多所批判,這和官方所宣傳的民族主義其實是有差異的,性質上它是屬於由下而上的,而且是從人民所發動的公民集體意識。
來源: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78期
【中央網路報】
文章來源: 中央日報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